惠农青4号玉米品种的特性 中抗丝黑穗病和灰斑病
生育期111.7天,与对照筑青1号相当。宜春播,采用营养坨育苗移栽,单株定植,每亩种植密度4000株左右,播种前要犁耙好土地,使土壤疏松、平整。适宜在贵阳市、遵义市、安顺市、铜仁市、毕节市、黔南州、黔...
07-17
出苗至成熟135天,比对照豫玉22早熟2天。
4月上旬播种,种植密度每亩4500株。
施肥,基肥应每亩施30千克。
适宜在甘肃省晚熟春玉米类型区种植。
1、审定编号:甘审玉20220039。
2、作物名称:玉米。
3、品种名称:五谷621。
4、申请者:甘肃五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。
5、育种者:甘肃瑞尔丰农科贸有限公司、甘肃五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。
6、品种来源:WG3511×WG3121。
7、审定意见:适宜在甘肃省晚熟春玉米类型区种植。
1、出苗至成熟135天,比对照豫玉22早熟2天。
2、幼苗叶鞘紫色,叶片绿色,叶缘紫色。
3、株型半紧凑,株高298厘米,穗位高128厘米,成株叶片数19片。
4、茎基紫色,花药紫色,颖壳浅绿色。
5、花丝浅紫色,果穗筒型,穗长19.6厘米,穗行数18.5行,行粒数37粒,穗轴白色,籽粒橙黄色、硬粒型,百粒重365.9克。
6、接种鉴定,高抗腐霉茎腐病,高感禾谷镰孢穗腐病,感大斑病,中抗丝黑穗病。
7、籽粒容重790克/升,含粗蛋白8.08%,粗脂肪4.02%,粗淀粉74.04%,赖氨酸0.27%。
1、4月上旬播种,种植密度每亩4500株。
2、施肥,基肥应每亩施30千克。
3、追肥,拔节期亩施30千克,大喇叭口期亩施20千克。
4、注意防治红蜘蛛和蚜虫。
1、2019~2020年参加甘肃省玉米品种区域试验,平均亩产934.1千克,比对照豫玉22增产6.28%。
2、202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959.7千克,比对照豫玉22增产8.2%。
标签: 玉米
相关文章
生育期111.7天,与对照筑青1号相当。宜春播,采用营养坨育苗移栽,单株定植,每亩种植密度4000株左右,播种前要犁耙好土地,使土壤疏松、平整。适宜在贵阳市、遵义市、安顺市、铜仁市、毕节市、黔南州、黔...
07-17
普通品种。在适应区5月上中旬播种,选择中等肥力地块种植,适宜垄三栽培,公顷保苗28万~30万株。该品种符合黑龙江省大豆品种审定标准,通过审定。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≥10℃活动积温2350℃区域种植...
11-18
出苗至成熟119.4天,折合亩产533.9公斤,株高284.6cm,穗位113.1cm,株型平展,穗长20.6cm,穗粗3.8cm,穗行数16.2行。适时早播,春季4月中下旬播种,人工播种或机械精量播...
06-11
普通玉米品种。在适应区5月10日左右播种,选择中上等肥力地块,采用直播栽培方式,公顷保苗8.3万株左右。该品种符合黑龙江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,通过审定。适宜在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下限第五积温带上限≥10℃...
07-17
该品种基部叶鞘绿色,倒二叶叶片、叶耳花青甙无显色,茎秆节花青甙无显色,茎秆基部茎节包裹,柱头白色。适时播种,培育壮秧,合理密植。肥水管理:科学配方施肥,重底早追,氮、磷、钾配合施用,科学管水。该品种符...
05-10
普通品种。在适应区5月中旬播种,选择中上等肥力地块种植,采用垄三栽培方式,公顷保苗32万~35万株。一般栽培条件下,基肥公顷施磷酸二铵100公斤,尿素35公斤,钾肥50公斤。该品种符合黑龙江省大豆品种...
05-26
黄淮海夏玉米组出苗至成熟102.4天,比对照晚熟0.5天。适宜播种期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,密度4500株/亩左右,注意防治茎腐病、瘤黑粉病、南方锈病。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,通过审定。一、京育...
08-21
冬性、全生育期273.2天,比对照长6878稍晚。适宜播种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,每亩适宜播量12-15千克。及时防治锈病、白粉病和蚜虫。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,通过审定。一、临旱9号小麦品种...
10-11
价格:用于栽种的油茶树苗市场价约7元/株,具体价格与树苗规格及种类有关。种植前景:茶油价格比菜籽油高出数倍,且除开榨油以外,油茶深加工产品附加值较高(比如油茶枯饼提取茶皂素、制刨光粉和复合饲料,茶壳提...
03-03
2017年禁养政策较为严厉,划定禁养区、猪场拆迁等一系列通知导致众多养猪户退出养猪业,生猪存栏量远远不足,因此2017年生猪价格依旧会处于较高点。一、2017年养猪前景1、2016年是禁养政策历史上最...
06-08
热点文章
芥菜的田间管理方法 每次培土都需追施肥一次
凉薯是什么植物 是草质缠绕藤本植物
江团鱼是什么鱼 是底栖性鱼类
木耳菜适合在农村小院种植吗 种植简单适合在小院种
吉农大603玉米种简介 中抗茎腐病
适合辽宁种植的花生品种 这6种可选
花生怎么种植管理 晒种后可起垄播种
种植蜀葵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水量过多容易产生涝害